北魏

北魏简介

北魏是北朝时代的第一个王朝。它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首都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有11位皇帝,一共有149年的历史。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有一位皇帝,一共17年历史。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齐。东魏被北齐代替。
西魏有3位皇帝,一共23年历史。孝愍帝(宇文觉),建立北周,西魏被北周代替了
有关的史书有:《北史》、《魏书》。





北朝的灭亡过程 

永熙三年(534)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自洛阳逃入关中。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又称后魏)灭了北凉后,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统一了北方。 

孝武帝, 元脩 北魏最后一位皇帝(532-534年)

 高欢496年-547年),鲜卑名为贺六浑,东魏王朝的建立者之


高欢另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后被北齐取代),历17年。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洋废东魏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


 
东魏孝静帝(534-550),即元善见(524-551),鲜卑族
   
东魏天平二年(535)据关中的宇文泰杀孝武帝,另立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后被北周取代)。西魏恭帝三年(556 禅位于宇文觉。次年宇文觉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
 
宇文泰507—556),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
   
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大象三年(581)杨坚代周自立, 国号隋,北朝时期结束。





[回]




表:北朝-386-556

道武帝
371-409
386年即位 在位23

 
道武帝拓拔珪,鲜卑族人。383年,前秦经淝水之战后,国力日弱,38616岁的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史称北魏,死于409年,时年39岁。
明元帝
392-423
409年即位在位15
  明元帝拓拔嗣,道武帝长子,死于423年,时年32岁。
太武帝
408-452
423年即位在位28
  太武帝拓拔焘,明元帝长子,即位后先后消灭大夏,北燕,北凉,大大增强北魏国力,统一了北方。但在与南朝*宋的战争中大败,452年,太武帝死,时年45岁。
南安王
452年即位在位8个月
  南安王拓拔余,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被杀。
文成帝
440-465
452年即位在位14
  文成帝拓拔浚,太武帝嫡孙,他在位时北魏国力开始下降。死于465年,时年26岁。
献文帝
454-476
465年即位在位7
  献文帝拓拔弘,文成帝长子,即位时14岁。18岁时就让位给4岁的太子,476年死,时年23岁。
孝文帝
476-499
471年即位在位29
  孝文帝拓拔宏,献文帝子,孝文帝一朝,进行改革,494年,迁都洛阳,推广汉化,并带头将姓改为。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于499年,时年33岁。
宣武帝
483-515
499年即位在位16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二子,即位后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起义不断,他死于515年,时年33岁。
孝明帝
510-528
515年即位在位12
  孝明帝元诩,宣武帝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死于528年,时年19岁。
孝庄帝
507-530
528年即位在位2
  孝庄帝元子攸,528年被拥为帝,在位2年被杀,时年24岁。
长广王
530-531
530年即位在位1
  长广王元晔,咸阳王元禧子,在位半年被杀。
节闵帝
498-533
531年即位在位1
  节闵帝元恭,广陵王子,在位1年被废,533年死。
后废帝
513-532
531年即位在位半年
  后废帝元朗,章武王子,在位半年,被高欢(北齐文宣王之父)所杀。
出帝
510-534
532年即位在位3
  出帝元修,广平王子,被高欢用力为帝,534年逃出洛阳,投奔宇文泰,被宇文泰所杀,时年25岁。

魏在出帝后分为东魏,西魏。

北朝-

孝静皇帝
524-550
534年即位,在位17
孝静帝元善见,出帝逃后,高欢拥立他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北朝-西魏

文皇帝
507-551
535年即位,在位17
文皇帝元宝炬,535年被宇文泰拥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废帝
551年即位,在位2
废帝元钦,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杀。
恭帝
554年即位,在位3
恭帝拓拔廓,文帝第四子,在位3年被杀,西魏亡。



[回]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实行俸禄制。 

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 

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 

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 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也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
  1.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 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4.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

规定:
  • 五家设一邻长;
  • 五邻设一里长;
  • 五里设一党长,

选择本乡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国家能有效地控制人民,也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90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南北朝宋,北魏[420年-479年]


 南北朝齐,北魏[479年-502年]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1. 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
  2. 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 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常受到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

左图:汉族服装俑,右图:鲜卑族服装俑(衣襟左衽)






而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1.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市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赏赐、颁发官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2. 讲汉话。孝文帝 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3.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 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 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 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 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5.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 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回]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魏书·释老志》(志第二十)

[回]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 北魏王朝为防御柔然的攻扰、护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及强化北部边境地区的统治,于北魏初期即在平城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今内蒙古五原东北、固阳西南、武川西、 四子王旗东南、兴和西北)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境)六个军事重镇,以取代州郡。
北魏六镇

镇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多为鲜卑人,他们地位较高。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后,政治重心南移,北方镇务逐渐松弛,六镇将士地位随之下降。朝廷又将流放犯和死囚发边充戍,称为府户,他们备受镇将奴役和压迫。加上连年旱灾饥荒, 矛盾日趋尖锐

北魏正光四年(523) 二月,柔然大饥,求魏援救,未得满足,遂于四月人境剿掠。怀荒镇民因柔然劫夺而生计艰难,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贩济,遭拒绝,遂怒杀景。不久,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建元真王。邻近诸镇各族兵民也纷起响应。破六韩拔陵引兵南攻,另遣别帅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以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三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兵抵御起义军。 

五年三月,魏以临淮王元或都督北讨诸军事,镇压破六韩拔陵。四月,高平(今宁夏固原)镇民赫连恩等反,推救勒酋一民胡深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应破六韩拔陵, 为魏将卢祖迁击破,胡探北走。卫可孤攻陷武川、怀朔,擒魏将贺拔度拔、贺拔胜父一子。 五月,破六韩拔陵大败临淮王元或于五原 (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又乘胜击败魏安北将军李叔仁于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

魏孝明帝元诩遂以尚书令李崇为北讨大都督,命抚军将军崔逞、镇军将军元渊受其节度,进攻起义军。魏夏、东夏、幽、凉诸州(约今内蒙古、陕西、甘肃一带)蜂起反魏,以应破六韩拔陵。

七月,破六韩拔陵与崔逞战于白道,大败之;又并力攻李崇,迫其退还云中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与之相持。八月, 东西部救勒皆反魏,附于破六韩拔陵。北魏改镇为州,免府户为民,遣黄门侍郎耐道元前往抚慰,但此时六镇皆反,道元未能成行。一卜月,贺拔度拔父子与人合谋,纠合部分乡民袭杀卫可孤。不久,贺拔度拔在与铁勒人作战时身亡。北魏为镇压各地起义, 维护其统治,不得不求助于柔然。

六年三月,柔然可汗阿那壤应北魏王朝之邀,率众10万自武川西向沃野,助魏镇压六镇起义。魏帝多次遣人送物劳赐阿那壤。六月,破六韩拔陵率军围元渊于五原,遭魏军主贺拔胜所募200人攻击,受挫稍退。魏长流参军于谨说服西部铁勒酋长包列河等率3万余户叛破六韩拔陵降魏,破六韩拔陵领兵截击,被尤渊伏兵击败,又被阿那壤所部大破,接连损兵折将,遂南渡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一说为柔然所杀)。

北魏工朝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冀、定、流三州 (治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 就食。六镇起义至此失败。 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渐趋腐朽的北魏政权,影响遍及各地,引发了关陇、河北人民起义。





[回]